武安市ldquo三管齐下rdquo

如何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近年来,武安市立足县域实际、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采取“持续加大投入、丰富发展路径、健全制度措施”三项举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最大限度汇集各方力量,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新发展、新提升。

▲武安市白沙村泓源商砼

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加大投入。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武安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先后4次列入专题研究推进。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分包联系乡村制度,主要领导带头分包重点村、难点村,对村级发展规划和产业项目亲自把关指导。严格落实《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四年(-)扶持计划》,分4年安排财政资金万元,直接对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村进行重点扶持,并通过加大转移支付、“以奖代补”、项目拉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实现财政“杠杆”撬动,每年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投入近百亿元,极大地夯实了发展基础。

▲武安市井峪村

积极开拓路径,构建多元格局。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条件和发达的工商业体系,武安市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坚持立体多元、遍地开花,全领域覆盖、全链条推进,逐步探索出村办企业、土地流转、种植养殖、科技农业、旅游开发、门市租赁、荒山承包、劳务输出、综合服务、股份合作10种经济模式。淑村镇白沙村、磁山镇磁山二街等村由集体直接创办工矿企业或项目,构建工业为主,现代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综合发展的多元产业,并利用原始积累入股到南洺河铁矿、华丰煤化等大型企业参与分红,极大地提振了集体力量和影响力;鼓励农户以转包、互换等土地流转方式提升种植规模,打造“大园区、小业主”经营模式,全市年度共完成土地流转25万亩,带动80多个村新上农业项目;突出地域特色,打造过硬品牌,目前已形成邑城小米、寺庄蔬菜、管陶核桃等“六大品类”以及畜源牧业、德和鑫中药材、智寿源综合农业等“八大基地”,带动周边多个村余户农民实现增收;依托伯延古镇、冶陶红色文化、太行山水等精品旅游资源,引导周边村通过参与入股、自行开发、发展民宿、餐饮服务业等壮大旅游产业;围绕各类工业园区、保税园区、高教园区、城郊市场以及国省干道等,武安镇、安庄乡、阳邑镇等70多个村积极开展物业、水电、餐饮、加油、维修等综合服务,各村每年实现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

▲武安市下白石村养殖厂

优化制度机制,凝聚合力攻坚。一是严格“三资”管理。从资金、资产、资源及经济合同入手,高标准完成了村级集体经济“三资”清查备案;严格落实“村财乡管”、内部网银专户、发包租赁、公开招投标等制度,个村全部建立了村监会和村民理财小组,确保阳光操作。二是凝聚部门合力。围绕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农村基础设施等,最大限度整合涉农资金,引导向农业深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一二三产融合等项目倾斜,助力集体经济发展;盯紧短板弱项,将上级5大类23项促脱贫、保小康扶持政策细化分解到26个部门,定期调度要账,确保同步发展、不落一村。三是发动社会参与。以“邯郸市第四届旅发大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为契机,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公益事业发展;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鼓励先进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行村企互动、联村共建,带动多个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实现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武安市大贺庄村大棚种植

截至年8月,武安市年收入5万元以上村个,占比91.0%;年收入30万元以上村个,占比43.6%;培育了白沙、磁山二街2个集体资产“十亿元村”,武安镇南关街、阳邑北街等8个集体收入“千万元村”。伯延古镇,大贺庄、什里店列入第七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录;白王庄、楼上村、大洺远村等多个村庄成为“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来源:武安市委组织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bk/125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