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地理复习二华北地区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

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临渤海、黄海

1.位置:34°N~40°N,°E~°E

2.范围: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濒临渤海和黄海。地跨冀、鲁、豫、苏、皖、京、津五省二市。

3.地形:①我国第二大平原;②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面平坦

4.地势:西高东低

5.地貌及成因:西部——缓斜平原;主体部分——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外力作用——以流水沉积为主

6.河流及水文特征:海河、黄河、淮河。

水文特征:外流河,水量较小,汛期较短,河流含沙量大,结冰期较短,黄河上游河套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发生凌汛现象。

7.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操。一月均温在0℃~–10℃之间。属暖温带地区,积温在℃~℃之间。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在~mm之间。集中于7、8月之间,生长期~天,日照时数~小时

8.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

9.资源:

河北:华北油田,开滦、峰峰煤田,迁安、武安的铁矿,长芦盐场

山东:胜利油田,兖州的煤,招远的黄金

河南:中原油田,平顶山煤田

江苏:徐州煤田,安徽的淮北煤田

旅游:泰山,故宫,颐和园,天坛,十三陵,龙门石窟、承德避暑山庄;革命纪念地

10.农业生产:

⑴优势: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日较差大,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⑵制约因素:旱涝、盐碱、风沙;水资源不足

⑶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⑷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秋播夏收),棉花

⑸暖温带水果:苹果、梨、柿

11.工业生产——京津唐工业基地:

①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

②部门:机械、冶金、化工、纺织、食品

③特点: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④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市场广阔。

⑤发展方向:今后重点放在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发展“高、精、尖、新”的工业部门;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精细化工等方面。

12.主要城市:北京、天津、唐山、济南、青岛,郑州、秦皇岛、石家庄、烟台。

13.交通运输:京沪、京九、京广、京哈、京包、陇海。及天津、青岛、秦皇岛、连云港等港口

14.自然灾害:

气象:旱涝、风沙、寒潮

地质:地震、滑坡、泥石流

15、生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尘暴、土壤次生盐渍化、城市地下水超采严重等。

16.国土整治——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⑴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旱涝、盐碱、风沙。

气候

地形

人类活动

干旱

春季升温快,蒸发旺盛,降水不足

不合理的开垦使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洪涝

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地势低平,起伏和缓,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不合理的开垦使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风沙

干旱季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表干旱易起沙,春季多大风

地势起伏和缓,缺乏风力屏障

人类不合理开垦,出现沙荒地,使风沙肆虐

盐碱

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致使土壤中盐分向地表集中

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洼地排水不畅

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⑵低湿地治理摸式:鱼塘——台田治理模式

⑶盐碱地的治理开发

①土壤水盐运动的特征: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②核心:以治水为中心,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

③改造盐碱地的关键:使土壤脱盐

4、发展晒盐业的区位条件

(1)有适合海水蒸发的天气条件(晴朗天气、多大风、气温高、蒸发旺盛、背风海岸)

(2)有适合晒盐的平坦海滩

洪涝

简要分析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商品棉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劳动力丰富,植棉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棉纺织工业基础好);秋季降水少,利于棉花后期的生产和收摘

或仅仅只是分析影响该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例13、棉纺织工业发展的条件:(以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为例)

接近原料产地(棉花);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基础(历史悠久)好等。

例2、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既有实力雄厚的重工业部门,又有发达的轻纺工业和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包括首都钢铁、燕山石油化工、天津制碱、开滦煤矿、唐山钢铁)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迁安铁矿、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发挥交通发达、科技人才集中和铁矿、石油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开发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汽车、电子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消除污染(如将首钢迁往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

例:黄河下游:

成因:下游形成地上河,靠人工筑堤束水,有溃堤危害;夏季多暴雨,中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水涨速快。

对策:在中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例:海河下游:

成因:上游支流多,呈扇形水系,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华北地区夏季多暴雨,支流同时来水,洪水来势猛。

对策:中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开挖新的入海河道。

例5:黄河断流问题

成因:①黄河流域降水少,流量小;②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③沿河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增加,用水量增大;④管理不够,水资源浪费大(西部河流水位下降:过度放牧、开垦、涵养水源能力差)。

对策:加强全流域的统一规划管理,开源节流。

12.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开源、节流(水、能源、耕地都适用)。

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水污染导致了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一种是资源性短缺;一种是水质型短缺)

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

⑴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全年降水少、水资源总量较少;多大风,蒸发旺盛;

⑵水土配合欠佳,人均水资源少;

⑶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增加;长期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日益下降

⑷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

治理措施: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防治水污染,保护有限的水资源;海水淡化、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制止地下水长期超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等。

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处华北平原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锋面雨带还未到达,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春季农作物需水量大,水土配合欠佳;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长期超采地下水。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1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

调水路线

东线

中线

西线

工程简介

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江都抽引长江水;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要输水渠道。通过13级泵站逐级提水,经隧洞穿过黄河北送天津每年向北方调水亿立方米,输水沿线千米的海河、淮河流域以及胶东地区缺水状况都将得到缓解。

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取水,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全长千米建设全立交、全衬砌引水渠道,穿越沿线各水系,每年将亿立方米的水送到华北平原和黄淮地区,最后到达天津、北京。

从长江及支流的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可调水量

较大

较小

源地水质

较差

较好

最好

优点

不用开掘运河,建设成本较低

沿线基本自流引水,运营成本较低,沿线水质较好。

缺点

要逐级抽水,耗用大量电能,运营成本较高;沿线工农业发达,河水污染严重水质较差。

要开掘新运河,建设成本高,需时较长。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扬州、江都)黄河以南需要提水,过黄河顺水而下

地形较复杂,但水基本自流到华北(丹江口、郑州、石家庄、北京等)

地形复杂,工程艰巨(过巴颜喀拉山、通天河、雅垄江、大渡河到西北)

现有可利用的配套设施

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湖泊(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三峡、丹江口水库

意义

南水北调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连,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建成以后,每年的调水量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可以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东线工程的影响:

有利影响:京杭大运河水位提高,增加通航能力;为沿线地区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削减长江下游干流洪峰,减轻洪水的威慑;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促进调水沿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不利影响:长江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影响通航能力;长江入海水量、泥沙减少,海水倒灌和侵蚀加剧;长江河口处水生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逐级提水,运营成本高;灌溉不当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沿途经过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工业活跃区,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工程原则:南水北调过程中注意防止水体污染,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调水的原因:一方面,南方降水丰富,水资源充足;另一方面,北方缺水(原因略)

4、土壤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旱涝频繁,蒸发强烈;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埋藏浅。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

治理措施:科学排灌(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井排井灌;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引淡淋盐;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田覆盖;施用化学改良剂

7.导致土地退化的人类活动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8.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灾毁耕地(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台风、洪涝)对耕地的破坏)

社会经济原因:国民经济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耕地退化等导致耕地减少

10.如何协调我国人口与耕地的关系

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适度进口粮食以缓解国内耕地的压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往期经典回顾

原创

重磅!探究西安雾霾成因,请转给你最爱的人!

目前中国大陆已建成地铁的城市及标志你觉得那个更合你心意呢浅谈

到异地上大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厉害了用GoogleEarth来认识一个地方的变迁特震撼!属于地理人的情诗

来源

综合自网络

(相关资料整理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bk/12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