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学前教育凭什么世界领先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篇文章
题图:孩子们学习如何用螺丝螺母固定木条支撑柱。
作者:黄小鱼,一土幼儿园负责人,三岁女娃妈,一土幼儿园“小土豆”的家长。北京大学学士,清华大学硕士,一土创校团队成员。
一诺曾说:“教育是帮助每个人直面内心最深处最恐惧的地方,因为它面对的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未知和未来。”
今年9月,一土幼儿园迎来了她的第一批创园小土豆。我自己的女儿,也加入了第一批小土豆的阵营。
身兼老师和家长双重角色,我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其实都是在思考:什么样的教育能够帮助我的孩子,帮助一土的孩子,同时也是帮助每一个家庭,更好地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人智库曾经发表过一份报告,它评估了世界35个经济体的教育体系对于培养学生在未来迅速变化的局势中应对工作和生活需求的有效性。在这份评估报告里,新西兰荣登榜首,而中国排在第31位。
这份报告勾起了我对于新西兰教育极大的兴趣,为什么新西兰的教育被认为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未来?这样的教育在学龄前阶段是如何实施的?所以当一诺提出有机会到新西兰的幼儿园实地看看时,我迫不及待抱住了大腿:)
▲Resource:TheWorldwideEducatingfortheFutureIndex,The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p.9
孩子在幼儿园做什么?“玩”!
01
五月,是纽村的深秋。我们到达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们正赤着脚在园中追逐奔跑。一个孩子坐在废旧塑料桶做成的秋千里,她身后稍大一点的孩子用尽全力试着将她推向云端。
另一边,几个孩子正合力挪动一块比他们半个身体还大的大石头,他们新开张的“诊所”需要一张床。我们呆了好一会儿,没见老师组织孩子们活动,我忍不住问:“他们下一步要做什么?”老师答:“他们就一直玩呀!”
他们玩真实生活中的物品。妈妈的旧皮包旧丝巾,爸爸的旧梯子工具箱,散落着的塑料管道、厨房用具,过期的报纸杂志、纸盒纸箱……幼儿园教室看上去像个魔法杂货铺,没有琳琅满目的教具玩具,那些我们眼中再平凡不过的物品,成为了孩子们探索认知世界的“宝物”,激发着孩子们对于生活的好奇心。
▲老师找来废旧的钢琴,把前端的挡板替换成玻璃,让孩子们在敲击琴键的同时观察钢琴内部的击弦锤撞击钢丝发出声音的过程。
他们玩大自然中的材料。老师们就地取材,在院子里捡拾一些花草枝杈作为孩子们的活动材料。天然的树叶、石头、种子、花、松果、木料或是羽毛,和各种不同尺寸的积木、动植物标本、放大镜等工具摆放在一起,这些开放性材料吸引着孩子们来尝试、摆弄和探索。
我们参观的时候,正巧遇到孩子们在玩医生的角色扮演游戏,于是他们将木棍当作针管,树叶当作包扎材料,为每一位来到诊所的“病人”精心医治。
▲孩子拿树叶給病人包扎伤口。
他们玩湿乎乎、乱糟糟、脏兮兮的游戏。孩子们尽情地在泥水里踩踩跳跳、爬树、挖泥巴、到户外去搜寻小虫、玩泥饽饽、做泥馅饼,体验从小山坡上滑下来的乐趣、自己搭建小房子、为小精灵创作一个花园……除了户外,老师们还給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各样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放飞自我,剃须泡沫、手指画颜料、大米意面、酱汁调料……
所有让爸妈跳脚的脏乱差,在新西兰老师的眼里,都是孩子感受不同质地,探索不同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好时机。
他们不受打扰地按照自己的节奏玩。一日流程里,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自由游戏,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室内外自由探索。一天中,老师们也会组织2-3次集体活动(mattime),每次通常为10-20分钟。不过,老师们说,统一的集体活动可能会打扰到小朋友的玩耍。
因此集体活动是灵活的,老师会向所有小朋友发出邀请,感兴趣的可以参与,不感兴趣的也不会强求,尊重小朋友的个人意愿。唯一需要一起参加的环节叫做“Tidyup”,老师们会在午餐开始前和下午放学前邀请孩子们一起收拾整理教室环境,以干净清爽的状态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之中。
见此情景,同行同事不由感慨说:“这要是在国内,家长们肯定会抱怨,整天疯玩,啥也没学到!”事实上,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幼儿园已经开始重视玩、游戏在学龄前儿童发展中扮演的重要作用,不少幼儿园也开始提出和践行“play-basedlearning(玩中学)”的理念。但在整体的市场认知里,大家还是将“玩”与“学”看做二元对立的关系。
一土幼儿园探校活动的时候,常常也有家长问我:“你们说的游戏,是有目的性、有组织性地玩吗?还是单纯的‘疯玩’、‘傻玩’?”这恐怕是不少家长纠结的点。我们既想让孩子通过游戏的方式快乐地享受学习的过程,又担心“无目的的疯玩”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间,总想着如果老师能提前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将知识点和技能融入游戏之中,才算得上“物有所值”。
但是,老师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教授”給孩子,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化教学了吗?成人眼中的“疯玩”、“傻玩”真的是无意义或者低效率的吗?尽管我们不断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但当我们真正将自主权归还給儿童,由他们自己安排自己、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成人总还是不免紧张,我们还是没办法轻易接受“教”之外的方法。
事实上,不仅仅是家长,老师们也常常会为“不能教”而紧张。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集体教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也发现很多国内老师们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却不习惯停下来静静地观察孩子正在做什么。
而在由儿童主导的“玩中学”模式里,教师只在安全和公平游戏方面设定规则,孩子们自行讨论和决定如何使用、分享设施与资源,自主探究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与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探索了解了自身的界限,知道自己能爬多高,有多重、能提多少东西,能跑多快;学会了表达情绪、沟通合作、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手经验。而老师呢?学习着管住手,闭上嘴,不预设、不紧张、不独裁、不干预,细致而冷静地观察,只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这是每一位老师都还在不断练习的功课。
一个老师带10个娃?SoEasy!
02
国内家长在择园时,常常会问到一个重要指标:师生比。师生比越高,常常意味着老师对孩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xw/13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