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白起,横空出世大杀四方,战国四大名

毛主席说:“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得此殊荣的,就是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首,当时又被称为“人屠”的“战神”白起。

白起打仗就一个字,“狠”!

他究竟有多狠呢?

我们先来看看他征战一生的六国血腥史:

前年,韩国公孙喜和魏国人发兵攻打秦国。穰侯向秦王推荐左更白起代替向寿率兵迎战,结果在伊阙打败魏韩二国的联军,斩首二十四万级,俘虏公孙喜,占领五座城池。秦王封白起做国尉。

这是“战神”白起出现在史书中的处子秀,一出手就“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干脆利落、杀气腾腾、威风八面、血流成河、可谓一战封神。这也是《资治通鉴》中第一次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斩首数量、如此大规模的歼灭战。

公元前年,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将统率各国诸侯攻打楚国,希望你好好整顿军队,痛快地打一仗!”楚王十分担忧,再与秦国讲和。公元前年,楚襄王到秦国迎亲。

秦王之所以这么蔑视楚王、跟他叫板,不就是因为他的背后站着“杀人狂魔”、“瘟神”白起吗!

前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

前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前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前年,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

前年,秦军穿插到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今湖北宜昌县西南)。

占领楚都郢城以后,秦国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就是这一年,白起率秦兵攻打楚国都城郢城时,因为守城军队顽强抵抗。于是白起利用汉水,挖掘百里长渠,引水灌城,淹没郢城。

一方面因为这条水渠以后变为水利之用,流水百余里,灌溉数千顷,郢城自此之后成为鱼米之乡,后人就称之为“白起渠”;但另一方面,郢都被破后,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因悲愤投汨罗江自尽。

楚国人为了不让江里的鱼吃屈原的肉身,将糯米包成粽子扔在江里。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将屈原的投江日子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会吃粽子来纪念他,到今年已经两千三百年整了。

公元前年的“长平之战”后面会单独叙述。

总而言之,白起一生指挥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伊阙之战歼灭韩魏联军24万开始,最后到长平之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战神”、“人屠”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一个人就占据一半。

我们可以看出来,白起的作战原则就是:“全力以赴,务歼来犯之敌!”

为了胜利,他把春秋、战国初期的战争指导原则给统统打破:什么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逐奔不逾百步(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这么来的),纵绥不过三舍等等。

翻译过来就是:君子不杀已经受伤的敌国士兵,不抓头发花白的老人,不能利用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不能攻打还没站好队形的敌国部队,追击逃跑的敌兵不能超过一百步,敌人逃跑九十里以后你就不能再攻打了。

在白起之前的战争是贵族式的战争。就是执行当时周朝国际公认准则《周礼》,对战争手段和目的的原则是“争义不争利”,是争霸而不是灭国。说白了就像兄弟、哥儿们“冲冠一怒为红颜”时各自组织人马进行武力较量,谁赢是谁的。就是很多年前比较常见的打架、打群架。你见过他们真抄家伙往头上招呼吗?退到一边的还会被攻击吗?这种比武式的战争输掉的一方就像《水浒传》里大喝一声、跳出圈外,就自动停手一样,一百步就是规定的“圈外”。

白起指挥的战争模式就是现代职业军人间进行的战争,那不是什么亲朋好友,更不是亲戚,是敌人,就要必须全部消灭。不过在冷兵器时代,要打这种歼灭战也是有难度的,必须像“包饺子”一样团团围住,否则,也就是个击溃战。

白起为什么要“改弦易辙”打歼灭战呢?

网上有资料统计:春秋时期,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年的时间有38年没有战争;战国时期,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近年的时间却有89年没有发生战争。

单从数据上分析,好像春秋时期要比战国时期战争次数频繁、间隔时间短。可这就能说明战国时期就比较平稳、爱好和平了吗?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春秋时期打的多是击溃战、驱逐战,打散、赶跑了就完活儿、收工回家。这些被打败的散兵游勇跑回家饱餐一顿、美美地睡一觉,第二天又是一条好汉,不服那就接着干,直到打服为止。所以,看似战争密度很大,其实打来打去都是这些人,都成老熟人了,还下得去狠手吗?

所以,从白起开始,就彻底改变了战争思路。他换了一种打法,那些墨守成规的老式将领就手足无措,变得不会打仗,只能被动挨打、难逃被全歼的命运了。

对于战争,我一直认为:中国历史的记录者是史官、文人墨客,他们从太史公、司马光一直到今天的史学大家们,对于军事、战争,都是陌生、厌恶、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的。他们对于战争的方方面面,要么语焉不详、一笔带过;要么大书特书,夸张的离谱。总之,对于战争这一块儿,历史就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真实可信的记录,他们也远远不如今天的许多军事爱好者钻研的深刻、可信、翔实、职业。

近代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在他的《三国史话》中曾说他教授历史多年,常见到很多人不知道汉祖唐宗是何许人,但一问及三国人物,绝少有人能弄错的,究其原因,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这也许就是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能大行其道,甚至取代正史的根源所在吧?

有军事爱好者研究后发现:从古到今,冷兵器作战的最大伤亡都发生于溃退过程中,实际上在面对面的锋线交手中,要想彻底杀死一个敌人,是很困难的(但是从背后捅刀子就容易多了,而且还没有风险)。

在进行冷兵器作战时,战场上看着规模很大,但实际的交战锋线都不太长,所以直接交手的伤亡并不多。

给敌人最大的杀伤,基本都发生在将敌人打得崩溃以后,然后在追击无组织的溃退的敌人时,进行大面积杀伤。古代军事体制下的旧式军队,对伤亡十分敏感,无法承受大的损失,往往在出现一成或两成伤亡以后,整个军队就崩溃了。

白起就是这么干的:抢先机、拔头筹、胜利就抬头。他往往先示弱、诱敌深入、同时两翼张开、张网以待,再回头来个当头一棒,直接把对手打蒙、打傻、打怕、打垮。他知道,被打垮的部队,再多也没有战斗力。最后全军压上、不留预备队、围追堵截、穷追猛打,直到全部歼灭。

所以,太史公司马迁称赞他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所以,毛主席才会给他这么高的评价。

秦国此时,已经找到了统一六国最重要的“法宝”。那就是,国家层面:不断兼并六国土地、步步推进、打下一块、彻底占领一块。后来经范雎提出“远交近攻”这个成语,这只不过是把它提高到理论高度,形成国策,成为指导方针而已;军事层面:白起总结发明的大打“歼灭战”战略,大规模地消灭对手的武装力量。对方人都打没了,国门还怎么守?

解放战争初期,毛主席在胡宗南重兵大举进犯延安时曾总结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指导方针,就是明白无误地告诉他麾下的军事指挥员,不能为保卫延安而拼消耗、以卵击石,把部队拼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人、有枪,才有一切。

从这一层面来看,白起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就已经领悟这个道理了。

还有一点就是,白起不是贵族出身,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爬上来的。虽说他这匹黑马被穰侯发现并推荐给秦宣太后和秦王,但仗还是要自己打,功劳还要自己去挣。也可能是为了更快的往上爬,去实现自己伟大的军事家梦想。所以,他打仗就特别拼、特别狠,拼命收割人头,可能也与他的出身、起点低有关吧。

我们知道,白起起家时的身份是左更(第十二级),之前是左庶长(第十级)。这两个爵位在秦国二十级爵位中属于中下等,说明白起当时也就是秦国的一位中下级军官。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其实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我们也可以对照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指挥员不同级别来理解。我们也从最底层开始算:班长(正副)、排长(正副)、连长(正副)、营长(正副)、团长(正副)、师长(正副)、军长(正副)、兵团司令员(正副)、野战军司令员(正副)、总司令(正副)。从副到正、低级到高级,不多不少,一共也是二十级。

那白起的第十二级左更就相当于解放军的正师长,第十级左庶长就相当于解放军的正团长。这还真是中下级干部,因为年评定军衔时,有些师长是少将级别,也有很多是大校级别,那离元帅、大将还差得远呢。

所以,想当元帅的白起,能不拼、能不狠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anshizx.com/wabk/153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